7月23日,《北京蓝皮书: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18~2019)(社区养老专题)》新闻发布会暨中国社区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我国正面临老龄化日益加快的趋势,同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少子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使得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骤增,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如何走出一条既满足老年人需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之路?从国际经验来看,强调“以社区为主的长期照护服务覆盖”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也更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观念。 课题组调研发现,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存在过分依赖政府购买服务、专业人才短缺和场地不足、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尚未界定清晰等挑战。基于调研结果,《报告》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几个发展方向。第一,未来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应注意转变政策导向,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从“事业”导向转向“事业+产业”导向,从普惠性支持转向重点人群支持。其次,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应区分政府支持和市场购买,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并注意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中的作用。最后,虽然智慧养老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智慧养老的发展要适度,不能用智慧养老代替人性化的管理。要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模式,“普亲模式”“乐龄模式”引发了众多专家关注。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张启峰在报告中介绍了该模式的六个特点:一是采取“社区嵌入式”建设,主要以老龄化程度较高、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的社区为主体,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二是聚焦失能、失智人群,通过在城区进行网络化布局,实现在社区多点布置,互相联动,大众化的收费水平也较易为城市普通家庭所接受。三是打造专业的全人照护模式,比如配置包括医生、护士和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等在内的多学科专业照护团队,为长者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四是依托智能化科技养老,实现社区机构、居家老人、子女三方的实时互动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调配。五是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连锁化复制,形成一系列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机构的快速复制和服务管理的统一。六是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养融合”,搭建三级医疗保障体系打通“绿色就医通道”,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医疗健康保障。 张启峰表示,更符合老年人传统观念、管理更加人性化的普亲养老机构将开展“社区照护者计划”,创新服务方式,以中心机构为依托,以社区机构为主体,以居家上门覆盖周边社区,打造辐射周边五公里的社区长期照护服务圈,实现以较低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照护效益。 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王艳蕊在会上分享了将“自助—互助—他助”理念贯穿于服务三个层次的“乐龄模式”:对于60-75岁的低龄活跃老人,以引导“自助”管理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为基准,以引领“互助”高龄老人等有需求的邻里居民为核心,以重建互帮互助“胡同式”社区居民邻里关怀的机制,让社区楼宇里每一个家庭的灯光都有温度;对于75-80岁的中龄老人,以引导其“自助”各项生理需求为基准,必要时提供“他助”服务,同时对于该年龄段的活跃老人继续开展“互助”式活动;针对80岁以上、已出现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乐龄以失能全托、上门服务、助餐助洁等方式提供必要的“他助”服务。 (责任编辑:云南养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