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0世纪80年代,老年大学开始兴起,最开始主要面向离退休干部,后来招收对象开始覆盖更多的普通老年人。而直到近几年,老年大学的稀缺性才开始被注意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超7.6万所老年学校,包括参与远程教育在内的老年学员共有超1300万人。相比于2.5亿的老年人口总数,老年大学需求潜力十分可观。 记者了解到,为争取一个名额,老人们“熬夜排队”“拼点击手速”等现象已在多地上演。其中,在成都老年大学,学校招生数预计是2000多人,实际报名的却有2万多人;在上海,个别老年大学办学点出现老年人凌晨三四点钟排队的情况。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文化养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虽然很多老年大学都想方设法增加课程、扩大招生,但仍难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 相关资料显示,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已经超过7万所,有800万老年人正在进行学习。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7%。两相对比可以得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数量的3%,老年大学“入学难”由此可见一斑。 中研普华研究员罗帆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大学在老年人中风靡,主要是老年人想要通过学习提高技能、扩大交往,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对老年人来说,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绝佳选择。 其次,老年大学收费不高,鲜明的公益性也是老年大学备受欢迎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老年大学都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 另外,早年计划生育等原因也导致老年人更乐意走出家门,来到老年大学。我国1976年首次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现在这些独生子女父母都60、70岁了,其后代独生子女多在40岁左右,下一代孙子辈也长大了,不需要太多照顾,于是,许多老年人为了打发时光、消遣寂寞,把来老年大学作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相互学习交流和帮助的最佳场所。 此外,“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现代老年人的新需求。目前大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特别是为子女带完小孩以后无所事事,子女在外工作少有时间回家,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目标上进入了“空窗期”,老年大学的出现,为老年人的闲余生活填补了一些空白。 其实,老年大学供不应求,反映的还是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精神空巢”的现实难题。到了退休年龄,离开繁忙的工作岗位,离开广阔的人际交流圈,退休老人难免会有点孤独,甚至无所事事,老年大学则为老人们开启了生活的另一扇窗。丰富多样的学科,既能补足年轻时无暇兼顾的兴趣爱好,又能学到一些新知识。最令他们开心的是,这里更是一个属于他们的圈子,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交流顺畅而平等。
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数量不断增加的老年人,面对老年人更多的文化休闲社交娱乐的需求,反射出的是老年服务供给的欠缺。 除供需总量不对等外,罗帆告诉记者,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也尤为突出。老年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场地供给、环境营造、经费保障、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学习支持等,主要提供大众性、基础性的教育服务。随着知识型老年人越来越多,受制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他们的学习需要常常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就导致老年教育机构的服务供给类型与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类型出现不匹配的问题。老年“择校热”、“择师热”的现象也说明,随着老年人素质的逐渐提高,他们不再停留于“老年教育机构提供什么,老年人就学什么”的初级阶段,开始注重老年教育的服务品质,这就迫使老年教育这项社会公共服务进行自我革新、升级再造,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行精准服务。 另外,供需地域的不均衡也成为老年大学供需矛盾之一,受制于全国各地政府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素质和教育文化基础等因素,老年教育供需在地域方面呈现出不均衡性,整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老年教育的供需比中西部地区高,城市老年教育的供需普遍比乡村高。 此外,“毕业难”、“只进不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老年大学的容纳率。记者采访中得知,每年不愿离开学校的老学员约占八成。对此校方也感到无奈,几乎八成学员是老学员,他们每学期都会来上课。一方面,老年大学学费低,内容充实,没有固定的学制、没有强制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老人们在这里感觉不到孤单,能找到精神慰藉成为他们不愿离开学校的原因。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议,在开发高档次养老产业、品牌房产中,投资者不妨把办老年人教学班考虑进去,可以与住宿、医疗、养生等多方面服务结合起来,将创办有档次、有特色的教学班作为其中一个卖点,以此吸引老年人,满足他们较高的文化、健身甚至实现终身学习之需求,从而缓解老年大学本部学员爆满现象。 罗帆认为,目前市场上民办老年教育机构资源较少,市场供需缺口较大。政府层面应该出面,调动社会多方力量,用市场化的方式满足老年教育带来的新需求。一方面,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如政府办一些公办的老年大学,基础设施都由政府去举办,但是交给社会力量去经营,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广大的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老年培育业务,从而解决老年教育供需缺口问题。 当然,精神养老,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在高速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精神养老的水平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社会机构、社会组织、义工制度还不健全。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不仅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有关,还与社会公众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养老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真正行动起来,让老年大学不再出现“只进不出”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