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养老信息网,关注云南省养老机构及敬老事业

云南省养老信息网-云南专业敬老养老查询登记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院长管理 >

一线养老院管理调研,我们没有注意的养老问题

时间:2019-06-28 12:38来源:未知 作者:云南养老网 点击:
奇葩说第四季第9期节目的辩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我该支持还是反对呢?,这期节目让我特别印象深刻,因为这是最能挑战东方价值观和社会构建体系基石的话题。 在场的100位年轻观众中,有74位支持老人与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奇葩说的辩手和导师就

奇葩说第四季第9期节目的辩题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我该支持还是反对呢?”,这期节目让我特别印象深刻,因为这是最能挑战东方价值观和社会构建体系基石的话题。

在场的100位年轻观众中,有74位支持老人与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奇葩说的辩手和导师就此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总结双方主要观点如下:

反对:老人也需要融入社会,老人也需要有朝气,他们有与年轻人在一起的权利,而养老院是一个随时有人离去的地方。

赞同:大众对老年人的幸福观存在刻板偏见,我们不应该用我们的思想绑架了老人,新时代的孝顺,是给父母更多的选择权。

是的,这就是一个养老观念与养老现实备受冲击的一个时代:今天空巢老人的比例有50%,有一半家庭的孩子是爱父母的、孝顺的,但是没有办法和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2030年的时候,中国空巢老人的比例将高达90%,90%的老人在2030年的时候需要独自生活。

 

今非昔比的养老院

我大一时候在学校旁的虹桥敬老院做过志愿者,其中大多数的老人呈现的状态是目光呆滞,毫无生气,这让我印象深刻。大二我又辅修了心理学课程,在健康心理学课程论文中,我以我的一位亲戚为观察对象,从身体和心理状况相结合的层面剖析其身心疾病,当然作为一个小白,当时的我很难对老年人遭受的生理、心理障碍有深刻的共情。但通过对他的观察,我能隐隐地感受到长期患病的老人,他们的生命用“熬”字来形容或许更为妥帖。

我的那一位亲戚,只是众多普通老年人中的一员——每天需要按时吃五种以上的药物;在自己喜欢的食物面前必须忌口否则会加重慢性病病情;经常无所事事,回忆年轻时光比着眼于当前和展望未来更多……而那些更年长的老人们,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也许更加令人无法想象。

去年,我无意中读到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作者本人作为一位外科医生目睹了无数人面临衰老到来的焦虑和无助,以及医学界对于老人、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与思考。

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去到无锡耘林生命公寓和百禾怡养(前者是养老地产,后者是民营养老院),两地的环境布置,以及居住老人的状态打破了我头脑中固有的养老机构的模样。

百禾怡养院

图片摄于百禾怡养院

这些都使我对于养老现状的变迁充满好奇,产生了想要深入研究的想法。我于是主要针对江苏和上海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研,最终回收237份有效问卷,并到养老院和为老服务机构进行探访。

住养老院的老人,他们真的心甘情愿么

调研中,我们刚好遇见一对父子,他们是来百禾怡养院考察咨询的。这对父子的对话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老人:不指望孩子养老,他们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儿子:现在都不觉得养儿防老是可靠的养老模式,养儿不弃老就不错了……

观念虽然开明,但语气中也透着无奈!

虽然百禾养老院的环境已经相对宽松和开放,自由支配权受限的老人依然是不自在的,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在这里像关在笼子里,不自由…出门都有门禁的…我自己还是能够在家里烧菜的…但是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精力不够…”

而另一位80岁的阿公看到我来养老院探访,慢慢朝我走来笑着搭讪:“你来采访我嘛~”。听阿公描述,他老伴几年前去世后自己就搬到养老院住了,虽然他的笑容很可爱,但我不太开心得起来,阳光般微笑的背后或许是他独自熬过的无数独孤夜晚。

在来自农村的养老院护工的眼里,老年人的生活,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得不迎接挑战:“农村养老都是靠子女,就靠我们给钱;医院能治病,但治不了我妈妈心理的毛病,她的心病就是因为老伴儿去世无法适应独居生活。”

 

关于养老,两个“万万没想到”

调研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有趣的发现和所见所闻引发的思考。首先是问卷部分,交叉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多次得出与常理相反的结论,这首先可能与我的调查样本发放渠道相对集中在江浙沪中产家庭有关。但我还是不禁感叹社会调研居然能有这么多万万“没想到”!尽可能挖掘这些结果背后存在的原因的过程,也颇让人惊喜。

第一个“没想到”:45岁以上的中年群体,也就是我们的父母辈群体,对一些传统养老观念的认同度都是最低的,对养老院的接受程度比年轻人更高,在实地访谈时候遇到的年龄较轻的老年群体也表示,他们不再对于子女的赡养有什么期待。养老观念的变迁在60、70后这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但在现实中,他们却仍旧尽着赡养照护自己父母的责任。他们用实际行动持续践行着东方养老价值观,希望给子女做出孝敬父母的榜样。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未来的养老,他们并没有将养老责任加诸于子女,而是觉得子女和自己都应当有各自独立的生活。

同时这一代的中老年思想相当年轻开放,他们没有将养老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期待老人生活的到来,可以去做年轻时候没有时间尝试的事情。在一些新型养老模式的倾向上,45岁的中老年人与35岁以下年轻人并无很大差异。这也侧面说明,当前人们对于未来呈乐观态度,而非对衰老的焦虑和恐惧。

这个第一个没想到,充分说明,中产家庭在面对养老问题还是十分有担当的,对父母尽责,给子女免忧。而年轻人对传统养老观的认可,也正体现了中式价值观的传承,非常可喜。

理想化养老模式

在有稳定收入的人群中,月收入在4000-25000以内,随着月收入升高,对父母养老提供资金意愿也越高,然而月收入在25000以上的人群,只愿意提供5%以下月收入用于父母养老的占了多数,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这种月收入与对父母养老资金提供意愿的反差值得深思,但可惜样本量过小,结果没有太大说服力,可能样本选择导致了反常预期的结果。但是考虑到养老开销相对固定,月收入上升后降低收入用于养老费用的比例也有其合理性。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养老院和为老服务中心访谈时,负责人员都表示,愿意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的子女在资金支持上毫无吝啬,很多甚至为了老人能够有专业的护理频繁地来往养老院陪伴老人。

数据之外,自有人间冷暖

实地调研访谈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对于养老事业的支持。两家上海为老服务中心周边的小区虽然比较老旧,机构内部却是干净又温馨,而我学校旁边的一家为老服务中心,此次拜访的情景与两年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为老服务中心到养老机构,我在访谈对话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民营或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自身对养老事业的热衷,所遇到的大多数老人也比此前做志愿者地方居住的老人更有活力和精神一些。

 

当然,接触地越深入、越多元化,感受就越复杂。

在我调研完最后一家日月星养老院的时候,头脑中仍然回想着带领我们参观的工作人员的话语“这里的老人不下楼吃饭,全部是把饭送上来,在房间里吃……基本不让出门的,但是每天可以在这楼底下做做手指操。”她指所着那块做操的公共活动区域与外界隔着一睹厚厚的玻璃墙。

小C老师和我踏出养老院的门,四月春光,正午暖阳温柔,我们互相笑笑说,“老了以后我可能还是不会去养老院的。”

我的养老课题调研已进入尾声,回想起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别人看来距离年轻人生活很遥远的课题,我想许多学习和生活经历埋下的伏笔,让我从一个微小的视角出发,观察个人、社会对于养老的态度以及未来的养老动向。

可能很多人并不会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障碍当作是问题,而认为是人衰老以后理所当然的现象,但是我想,我们或许并没有准备好人类寿命延长带来的福利以外的后果。

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活到100多岁,问题是没有人愿意病恹恹地活到那么久,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但至少,在我们仍旧有充沛的体能活力和大脑思辨能力的时候,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写这看似安排好的老年命运。希望今天的小研究,能带给大家大思考。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潘雨露是缪思国际教育学员,目前就读于东华大学主修金融专业,曾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她由于自身辅修经历和对过去养老产业的接触,对健康养老产业有浓厚兴趣

 

(责任编辑:云南养老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