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14日北京市老龄委印发《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开始,养老驿站作为北京市接下来五年主推的养老模式大量见诸报端。与此前推行效果不佳的托老所模式不同,养老驿站采用的是公建民营的模式,也就是政府免费提供场地,交由企业运营。专业运营方的介入,让许多业内外人士都看好这一全新模式。官方给养老驿站的功能定位是六项:日间照料(包括短期托管)、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面积范围划定是:60㎡以上,1000㎡以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功能全面,紧贴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这种模式在国外乃至国内都不算新鲜,而云南昆明养老驿站模式政府还未真正开展。 在日本,类似的机构叫做“小规模多机能机构”;在上海,被称作“长者照护之家”或者“嵌入式机构”;在阿沐此前的推文里,称之为“小微机构”。养老驿站和小微机构最大的区别,仅在于是否为公建民营,也正因为如此,小微机构比养老驿站面临着更大的营收压力。从营收的角度来讲,适合小微机构的设计逻辑,必然也适用于养老驿站。
四大设计难点
1.改造困难 养老驿站由各区政府购买、租赁其他设施改建而成,层高低、水电管网混乱、采光通风狭小、无障碍设计空白等改建物业普遍存在问题,都能在养老驿站上找到。
2.社区关系不佳 因为文化层面的原因,养老机构在许多地方仍然未被居民接受,针对养老院建设的抗议时有发生。养老驿站作为政府推行的项目,设立过程阻力或许不大,但是后期运营仍然需要维护好周边社区关系。
3.运营核算紧张 养老本身不是暴利行业,养老驿站这样的小型机构,盈利能力更弱。维持一家驿站的运营,需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
4.部品体系不完备 国内针对老年人的家具、橱柜、卫浴等部品供应链尚在发展阶段,配置一个驿站所需对接的供应方错综复杂,往往投入了许多人力、时间仍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我们的建议
1.因地制宜设计改造 在这个我们此前设计的某项目中,三层窗户数量太少,无法排布短托居室。我们选择在三层增加一个小庭院,为多个空间创造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我们结合走廊转弯的位置,设置了临时休息空间。并且结合走廊墙面设置大量收纳空间,供内部管理使用。
三层的自然采光,透过采光天窗再次投射到二层空间,为二层也增加了采光及通风。
2.开放融合的社区态度 在为上海某小微机构提供景观规划建议时,我们向合作方提议将机构庭院设计成一个开放式的交流空间。通过在院内举办社区活动,增进居民对机构的了解,减少传统思维带来的抵触情绪。 让居民参与机构的“生长”,用参与感创造认同感,通过认同感营造归属感。机构还可以借此扩大影响力,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认同。
3.以收支核算作为设计决策标准 收支核算的前提是熟知养老驿站的实际运营。在我们对早期小微机构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微机构的空间布局与开设之初相比,已有较大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床位。因为床位是小微机构营收的主要来源。 在设计小微机构时,有经验的运营方往往会舍弃掉很多不必要的功能区,这些区域占用空间,利用率低,无法为机构带来营收,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我们的建议是,早期设计务必结合运营;机构运营过程中,理解长者的日常习惯,学会引导;若后期二次改造不可避免,那就在设计为未来留白。
4.精细化、定制化设计解决运营需求 养老驿站最复杂的部品设计是收纳,我们建议收纳空间设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总结: 无论称之为小微机构,或是养老驿站,又或是长者照护之家,都是一种符合当下社区、居家养老联动需求的养老业态。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社会环境,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希望云南省也能紧跟步伐,早日开发昆明养老驿站。 在设计养老驿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的适老化,需要考虑机构的运营成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小驿站连接老年人和所在社区。让老年人参与社区生活,让社区居民也更加了解老年人,更加接纳养老服务。 (责任编辑:云南养老网) |